首页 >> 多毛杜鹃

从提篮小卖到坐家电商看吉林省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迁红苞花

发布时间:2022-07-14 16:19:00 来源:鸿丰农业网

从“提篮小卖”到“坐家”电商——看吉林省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迁

农村集市、农产品经纪人、农村电商……流通渠道的日益变化和增多,让农产品的买与卖都变得越来越方便。从过去的货郎“提篮小卖”到如今的“鼠标一点货送到家”,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今非昔比让农民生活方式和理念都发生了变化,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。

曾经是农产品销售主要渠道的农村集市,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?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上逐渐发展壮大的农产品经纪人,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?农村电商这一新的流通渠道又为农民带来怎样的影响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逐一探访,寻找答案。

现在农民怎样销售农产品?“提篮小卖”风光还在吗?

近日,记者走进农村大集,探访农产品经纪人、农民电商,感受时代变迁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。

大集仍唱主角,但热闹明显不如往昔

7月30日是松原市前郭县乌兰图嘎镇万宝山村赶集的日子。

早上不到7点,村路两旁便开始热闹起来。日用百货、蔬菜水果、鸡鸭鱼肉……沿着村路的两旁一个挨着一个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小摊,原本就不宽敞的村路变得更加拥挤。村民告诉记者,今天恰逢文化大集,人又要比以往的集市更多些。

郑立明一大早就把自家的小货车开到了集上,选了个好位置。他的摊位上不只有家常蔬菜,还有应季水果,最贵的是时下正“当红”的葡萄,一斤7元,其它蔬菜水果都不贵。“乡下家家都种菜,而且现在这个时候很多菜都下来了,我这一天也就能赚100多块钱。”郑立明说,万宝山村每个月逢10号、20号、30号有大集,平时这里也是集市,只是规模没这么大。

集市热闹一上午,过了晌午就没什么人了。守着摊位的,不全是本地人,也有像郑立明一样,从周边乡镇过来的,但绝大多数都是中年和老年人。

郑立明是长岭县人,家有3公顷地,趁着农闲没农活的这几个月,奔走在附近村屯的各大集市,卖菜卖水果赚点“外快”。作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,郑立明记忆中的“赶集”甚是热闹。“过去农村交通不发达,买东西不方便,有时会赶几十里的路去赶集。所以逢集的时候村里特别热闹,卖货的、赶集的,从早上七八点,一直开到下午两三点。”过去的集市,对于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来说,是一个享受精神愉悦和消遣的好机会。

与过去相比,集市数量的增加,让农民不再像从前那样逢赶集好似过节,也不需要像从前那样走上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去赶集。“集上有的东西比商店里便宜,遇着相应的就买点。现在赶集方便了,都在家门口,而且一个月好几次。”家住万宝山村的郭丽华今年68岁,每到赶集日,她就来逛逛,买点菜或日用品。

在乌兰图嘎镇,万宝山村是个大村。记者看到,村里有超市、饭馆,还有日杂店,虽然店面都不大,但足以满足村里人的日常生活需要。

卖店、超市、农贸市场在农村的相继出现,某种程度上让集市的热闹留在了昔日。见证着这些变化的村支部书记程广书说,虽然如今的农村大集消费群体以老人小孩为主,购买力有限,但在当地,集市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,“货物相对便宜,镇上有的这里也基本都有,所以农村的大集很受村民欢迎,短时间内不会被取代。”程广书还告诉记者,他们村正在规划建设大型的农贸市场,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。

农产品经纪人跑活销路,引领方向

在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叶赫村,今年44岁的郭翠已是种植果树15年的老果农了。他的社会身份不仅是叶赫镇金士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,还是当地有名的农产品经纪人。

农产品经纪人,简单地说就是负责农产品买卖的中间环节,同时收取一定佣金的个人或组织。

郭翠说,接触经纪人这一行也是个意外。2011年,一个经常过来收购苹果的老客户想收购1000斤的苹果,因为事前没有订单,一时间还收不上来这么多,情急之下,就找到郭翠请他帮忙。就是这一次的“牵线搭桥”,让郭翠开始真正做起了经纪人。

在叶赫村,苹果的种植面积有40多公顷,苹果的销路近至黑龙江、辽宁,远至北京、上海。最让郭翠骄傲的是,其中有30%的苹果是通过他牵线卖出去的。

有了经纪人,村里的果农不用眼巴巴地等着订单,苹果的销路不再是难题。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交易过程中的信用问题。“偶尔也有为不认识的收购商做中间人的时候,也会担心收购商不讲信用。”郭翠听说过收购商不讲信用让中间人支付收购款的事。所幸郭翠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。前年,市里供销社组织的经纪人培训,郭翠参加了两次,还拿到了合格证书。他说收获最大的就是有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。

一直以来,郭翠并没有刻意充当经纪人的角色,在他眼里,这更多的是一个可以让村民致富的机会。

在叶赫镇永和村,刘万青经营着2公顷的果园。“过去都是自己找买家,或者等人来收。最近这两年我都通过找经纪人,苹果卖得快价钱还好。”有了更好的效益,刘万青正在筹划着再租点地,扩大种植规模。

“今年有点旱,现在收的苹果都是伏果,个头小,收购价才1块4,价格只能随行就市了。”即使是这样,郭翠也尽量给村里的果农一个好的收购价。

经纪人的眼光和视野也在默默影响着当地农业的发展走向。

“城里人现在都认可有机绿色食品,如果我们的苹果也能做成这样,相信以后的销路会更好。”虽然眼下种植果树的效益不错,但郭翠并不满足。午饭过后,郭翠手里夹着“长白山”牌香烟,嘴里一边吐着烟圈,一边说着他计划在果园里做的“大动作”。

郭翠想先拿自己的果园做试验田,如果效果好再带动其他果农一起干。

农产品结缘互联网,线上线下齐下功夫

农民愿意赶集,是因为他们相信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东西。可随着“互联网+”的触角不断延伸到农村,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正在向网络延伸,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市场“搬”到了互联网上。

今年35岁的王彬是蛟河市白石山镇人,2012年以前他还是在内蒙古打工的货车司机,而2013年,王彬结束异乡打工的生活,回家干起了黑木耳种植。

如今,王彬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70多万袋,其中有6栋大棚是吊袋木耳。“第一年投入了30万元,挣了8万元,去年挣了15万元。今年我又扩了5块地,利润保守估计四五十万元吧。”说起种植黑木耳的效益,王彬很满意。

虽是“半路出家”,但王彬在经商上有想法、敢行动。平时喜欢上网的王彬看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在网络上销售火爆,萌发了网上卖木耳的念头。

谈起已开张近一年的网店,王彬说,“农产品电子商务是趋势,我得抓住。”起步虽艰难,但凭着他的干劲,终于在开店一个多月的时候迎来了第一单生意。

“最初一单卖了七十块钱,别提多高兴了。”王彬说:“通过网店销售木耳不仅在销量上有提高,价格也比走市场批发高很多。”由于王彬网店的木耳质量、口感好,包装精细,评价一直都很好,销量也逐渐上去了。

不过,这种喜悦并未维持多久,就被熬人的网店推广维护冲散,随时待命,随时回应,随时发货,比在市场批货发货还忙。因此王彬渐渐发现,注册公司、申请商标和认证,才是做生意的“正路子”。但由于刚刚起步,王彬的诸多设想还需要一些时间。

“网上售卖效益好,但是也不能忽视线下的销售,得通过线上广告、线下推广等各种方式打响自己的牌子,否则很快就会被众多商家淹没。”王彬说,对于开网店的农民,聘请专人设计店铺、标识和产品包装已经成为常态。

“我们这代人对待农业和农产品,应该有和父辈不一样的想法和思路。”在白石山镇,出现了不少像王彬这样的电商,他们多数是农民,出售自产的土特产品。就在前不久,蛟河被选为2015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,成为全国200个综合示范县之一。

不管是市场批发还是做电商,王彬的黑木耳事业正越做越好,越做越大,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欠缺的。“过几天市政府将组织集中培训,主要就是针对我们这些做电商的农民。要借着这个机会多学习学习,相信能有很多收获。”

注意脸上痘痘留疤要这样做

南京尖锐湿疣治疗去哪家医院好

常见的耳部肿瘤有哪些

郑州心理科比较好医院

广州什么医院治梅毒病好

友情链接